切换到宽版
  • 6510阅读
  • 2回复

布里亚特蒙古族/厄鲁特蒙古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宁静枫林
 

发帖
4640
铜币
5620
威望
8588
贡献值
11346
银元
16020
好评度
564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9
....鄂温克旗境内的布里亚特蒙古族主要居住在锡尼河镇。


....布里亚特部是蒙古族的一个古老的部落,《蒙古秘史》称作“不里牙惕”。其先民一直在贝加尔湖一带森林草原地区,从事牧畜和狩猎生产。1207年,术赤受成吉思汗之命率大军征服“林木中百姓”,布里亚特部成为成击思汗的属部。其后多次迁徙,16世纪后开始在额尔古纳河、贝加尔湖、色楞格河流域一带草原上游牧。

....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白匪阿塔曼、高尔察克、谢苗诺夫等残部被苏俄红军击败,退到布里亚特地区顽抗。他们到处抢劫役马和财产,绑架适龄男子当兵,闹得民不聊生,布里亚特蒙古人居住的草原变成了战场。1918年初,布里亚特蒙古人陆续迁入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翼旗境内。1922年,经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批准,160余户700余人迁入今鄂温克旗锡尼河地区建立布里亚特旗,辖4个苏木,一直居住至今。现在,布里亚特蒙古人有6000余人。

  布里亚特人的远祖可追溯为新石器时代就已分布在贝加尔湖沿岸的居民扶馀。中世纪时名不里牙惕,13~14世纪时,他们又吸收了一些北方蒙古部落的成分。17世纪,由贝加尔湖西岸的布拉加特人、埃希里特人、杭戈多尔人与东岸的霍林人等相结合,形成布里亚特部族。17世纪末,其住地被沙俄兼并,布里亚特人曾多次起义反抗。1918年2月建立苏维埃政权,同年8月被日军占领,1919年4月又被美军占领。1920年恢复苏维埃政权,1922年初成立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州,1923年改为自治共和国。17世纪中叶,布里亚特人父系氏族制度解体,早期封建关系开始发展,但长期保留着血族复仇、氏族互助等残余。19世纪后期,东部地区的布里亚特人主要从事游牧业,饲养绵羊、马和骆驼;西部的多为半游牧民,兼种少量大麦和黍子,并从事狩猎和捕鱼。由于较早掌握了炼铁技术,制作铁器是他们的主要手工业。20世纪20年代以来,多由游牧转为定居。传统的住屋是圆锥形的毡制蒙古包,西部地区已转入定居的农民则住壁桁式的木架帐篷。穿着与蒙古人类似,男女都穿右开襟的竖领长皮袍,束宽腰带,穿翘头毡靴。


  
....布里亚特人是13~14世纪进入贝加尔湖地区的蒙古部落与当地居民混合而成的,其民族形成过程在17世纪基本完成。17世纪布里亚特人的土地并入俄国。1921年4月27日和1922年1月9日分别成立了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州和蒙古—布里亚特自治州。1923年5月30日将上述两州合并为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属俄罗斯联邦。1958年改名为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布里亚特人以畜牧业为主,狩猎和捕鱼业也很重要。
  
....布里亚特民族从种族上是厄鲁特蒙古人近支。其祖先原游牧于外贝加尔地区,后来向北发展到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地区,与当地居民混合而形成现代的布里亚特人,其民族形成过程在17世纪基本完成。1631年,俄罗斯人到达叶尼塞河支流通古斯卡河上游,立即与布里亚特人发生冲突。经过25年的战争,布里亚特人被完全压服,才臣服于俄国。但其中一部分反抗俄国到底,向南移入喀尔喀领地。另外一部分,当清军在黑龙江以西打败俄人时投向中国,被赐名巴尔虎人,编入八旗,并安置在呼伦贝尔地区。目前居住在俄罗斯的布里亚特人,至今仍保留着完全蒙古式生活的村寨部落,有的已被辟为“民俗文化村”供人参观,其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与现在的蒙古族相近,建筑也表现着不同于俄罗斯其他城市的风格。

....多信奉传统萨满教,东贝加尔湖地区的居民则多信喇嘛教,现名义上信仰东正教,实际上仍保留萨满教残余。锡尼河庙是他们的宗教活动场所。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汇集摄影旅游资讯,提供全球摄影旅游攻略
 
在线宁静枫林

发帖
4640
铜币
5620
威望
8588
贡献值
11346
银元
16020
好评度
564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12-19
厄鲁特蒙古族

.... 鄂温克旗境内的厄鲁特蒙古族主要居住在伊敏苏木。

....1732年清政府从布特哈迁来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巴尔虎蒙古族、鄂伦春族兵丁及家属建索伦八旗。1790年杜尔伯特太吉率三氏蒙古族厄鲁特部迁锡尼河流域,也被编入索伦八旗。1928年建厄鲁特旗。1917~1928年间苏联境内的部分蒙古族布利亚特部迁至伊敏河、锡尼河一带,于1921年建布利亚特旗。1932年将索伦八旗、布利亚特旗、厄鲁特旗合并建索伦旗。1958年改鄂温克族自治旗。



相关资料:

   ....中国古代对西部蒙古的称呼,中国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元时称斡亦剌,又称卫拉特、卫喇特。明代称瓦剌。最初居住在八河地区(今叶尼塞河的8条支流地区)。人数众多,有若干分支,各有自己的名称。元时开始南下,定居于阿尔泰山麓至色楞格河下游的广阔草原的西北部,并改狩猎经济为畜牧经济,兼营部分农业。明初对鞑靼用兵,使瓦剌首领猛哥帖木儿乘时而起。永乐七年(1409),其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分受明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十二年,明成祖北征瓦剌,直至土剌河(今蒙古国境内的图拉河)。翌年,马哈木等贡马谢罪。不久马哈木死,传子脱懽。脱懽统一蒙古。他死后,子也先嗣,瓦剌势力极盛。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大举攻明 ,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败于土木堡,英宗被俘,也先直犯京师,但被于谦所却,只好与明讲和,送还英宗。也先死后 ,瓦剌部落分散,逐渐衰落。
  

  
....明末清初,瓦剌各部最后归并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及附牧于杜尔伯特的辉特部。其牧地,西北不断向额尔齐斯河中游、鄂毕河以及哈萨克草原移动,西南向伊犁河流域推进,东南向青海迁徙。准噶尔部初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中上游至霍博克河、萨里山一带,后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杜尔伯特部游牧于额尔齐斯河沿岸。土尔扈特部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及其以北,西徙后,辉特部居之。和硕特部游牧于额敏河两岸至乌鲁木齐地区。诸部分牧而居,互不相属。另设一松散的议事机构——丘尔干(蒙古语会盟之意),即定期的领主代表会议,作为协调各部关系,加强封建统治,以及抵御外侮的临时组织。17世纪20年代后,准噶尔部取代和硕特部,成为实际上的盟主。明 崇祯十三年(1640)厄鲁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封建主会盟于塔尔巴哈台,制定法典(即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典),确定喇嘛教为共同信仰的宗教。厄鲁特蒙古原采用回鹘式蒙古文字,1648年后使用托忒文。明崇祯元年(1628),土尔扈特首领和鄂尔勒克率其部,联合和硕特、杜尔伯特的一部分,徙牧额济勒河(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十年前后,和硕特顾实汗等也率所部迁移到青海一带。而当时准噶尔、杜尔伯特、辉特部,以及一部分和硕特、土尔扈特属众仍留居天山南北,逐渐形成以准噶尔部为核心、联合厄鲁特各部及其他一些蒙古突厥部落的强大政权。故清代史籍往往把厄鲁特也统称为准噶尔。准噶尔部地方政权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联系甚为密切。17世纪70年代,噶尔丹称汗后,伊犁成为准噶尔政治中心和各部会宗地。除统治天山南北外,其势力曾远及塔什干、费尔干纳、撒马尔罕等地。18世纪前半叶,策妄阿拉布坦和噶尔丹策零]统治时期,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均有所发展。乾隆十年(1745),噶尔丹策零病故,准噶尔统治集团汗位之争激烈。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清廷出兵平定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割据势力,统一西北。三十六年,土尔扈特渥巴锡率众从伏尔加河万里返归祖国。清廷在厄鲁特蒙古族聚居区先后实行盟旗制度,编置佐领,以札萨克领之。厄鲁特蒙古的后裔仍生活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一带。

看摄影旅游文化传媒与你一起畅享出行快乐
 
离线发哥

发帖
377
铜币
3299
威望
1000
贡献值
1084
银元
1471
好评度
53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3-03-02
原来蒙古族有这么多个分支。感谢枫林老师的解读
携程给您的出行带来更愉快的选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