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旗境内的布里亚特蒙古族主要居住在锡尼河镇。
....布里亚特部是蒙古族的一个古老的部落,《蒙古秘史》称作“不里牙惕”。其先民一直在贝加尔湖一带森林草原地区,从事牧畜和狩猎生产。1207年,术赤受成吉思汗之命率大军征服“林木中百姓”,布里亚特部成为成击思汗的属部。其后多次迁徙,16世纪后开始在额尔古纳河、贝加尔湖、色楞格河流域一带草原上游牧。
....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白匪阿塔曼、高尔察克、谢苗诺夫等残部被苏俄红军击败,退到布里亚特地区顽抗。他们到处抢劫役马和财产,绑架适龄男子当兵,闹得民不聊生,布里亚特蒙古人居住的草原变成了战场。1918年初,布里亚特蒙古人陆续迁入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翼旗境内。1922年,经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批准,160余户700余人迁入今鄂温克旗锡尼河地区建立布里亚特旗,辖4个苏木,一直居住至今。现在,布里亚特蒙古人有6000余人。
布里亚特人的远祖可追溯为新石器时代就已分布在贝加尔湖沿岸的居民扶馀。中世纪时名不里牙惕,13~14世纪时,他们又吸收了一些北方蒙古部落的成分。17世纪,由贝加尔湖西岸的布拉加特人、埃希里特人、杭戈多尔人与东岸的霍林人等相结合,形成布里亚特部族。17世纪末,其住地被沙俄兼并,布里亚特人曾多次起义反抗。1918年2月建立苏维埃政权,同年8月被日军占领,1919年4月又被美军占领。1920年恢复苏维埃政权,1922年初成立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州,1923年改为自治共和国。17世纪中叶,布里亚特人父系氏族制度解体,早期封建关系开始发展,但长期保留着血族复仇、氏族互助等残余。19世纪后期,东部地区的布里亚特人主要从事游牧业,饲养绵羊、马和骆驼;西部的多为半游牧民,兼种少量大麦和黍子,并从事狩猎和捕鱼。由于较早掌握了炼铁技术,制作铁器是他们的主要手工业。20世纪20年代以来,多由游牧转为定居。传统的住屋是圆锥形的毡制蒙古包,西部地区已转入定居的农民则住壁桁式的木架帐篷。穿着与蒙古人类似,男女都穿右开襟的竖领长皮袍,束宽腰带,穿翘头毡靴。
....布里亚特人是13~14世纪进入贝加尔湖地区的蒙古部落与当地居民混合而成的,其民族形成过程在17世纪基本完成。17世纪布里亚特人的土地并入俄国。1921年4月27日和1922年1月9日分别成立了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州和蒙古—布里亚特自治州。1923年5月30日将上述两州合并为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属俄罗斯联邦。1958年改名为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布里亚特人以畜牧业为主,狩猎和捕鱼业也很重要。
....布里亚特民族从种族上是厄鲁特蒙古人近支。其祖先原游牧于外贝加尔地区,后来向北发展到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地区,与当地居民混合而形成现代的布里亚特人,其民族形成过程在17世纪基本完成。1631年,俄罗斯人到达叶尼塞河支流通古斯卡河上游,立即与布里亚特人发生冲突。经过25年的战争,布里亚特人被完全压服,才臣服于俄国。但其中一部分反抗俄国到底,向南移入喀尔喀领地。另外一部分,当清军在黑龙江以西打败俄人时投向中国,被赐名巴尔虎人,编入八旗,并安置在呼伦贝尔地区。目前居住在俄罗斯的布里亚特人,至今仍保留着完全蒙古式生活的村寨部落,有的已被辟为“民俗文化村”供人参观,其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与现在的蒙古族相近,建筑也表现着不同于俄罗斯其他城市的风格。
....多信奉传统萨满教,东贝加尔湖地区的居民则多信喇嘛教,现名义上信仰东正教,实际上仍保留萨满教残余。锡尼河庙是他们的宗教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