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定鼎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民族
鲜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定鼎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这个民族为缔造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曾做过杰出贡献。鲜卑曾吸收融合匈奴、乌恒、氐、羌等不同民族,然后又汉化而融于汉族。在北方,鲜卑对以后的室韦、契丹、蒙古、达斡尔等民族都有渊源关系。
当中原五胡16国闹得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讥寒流陨,相继沟壑,正值此际,从草原东北角杀出的拓跋鲜卑,能骑善射,扫平群雄,于代京大同当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北魏五朝。
这个民族———鲜卑族统一了黄河流域,使长城内外连成一片,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的发展,为后来隋唐的更大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扎赉诺尔人的骄傲。
扎赉诺尔古墓群均为土坑竖穴墓,大多数有木质葬具,即木棺。木棺的型制基本相同,为前宽后窄状;大多数有盖无底; 少数有盖有底;单人葬居多数,个别也有双人葬,母子合葬及小孩墓。死者皆为仰身直肢,头向北或北偏西,个别也有北稍偏东的。以牛、马、羊的头蹄葬,其殉葬牲畜的头蹄多置于死者的头前,个别也有在棺盖上摆放牛、马蹄骨的。各墓中出土遗物的位置绝大数是一致的。陶器一般置于死者的头前或头的两侧。
拉布达林古墓的埋葬制度与扎赉诺尔南杨家营子、伊敏河古墓群有较大的一致性。墓中均以大量的牛、马等动物肢体随葬,出土的镞、矛、陶器和桦树皮制品也基本相同,表明他们当为游牧为主,善于骑射的北方古代民族。根据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对其碳十四的测定结果,距今1770士50年,结合出土器物分析,该墓属东汉时期鲜卑的遗存。完工古墓为多人墓葬。“葬式无规律,或仰、或俯、或坐或卧,绝大多数都是肢体分离。人与兽骨杂乱相同,层层叠压,满满地堆积了一坑”。当时,在鲜卑人下葬时棺前有一段佳话,虽无据可查,但也耐人寻味:“模模棺材头,吃留不用愁;模模棺材梆,出门有人帮;模模棺材尾,去病又除鬼。”鲜卑人这一纯朴的思想,是求死去人保佑家族兴旺发达,蒸蒸日上。
在墓中还发现一根女人完整的发辫,说明他们当时通过女人发辫形式来判定是已婚还是未婚的,女人是在结婚那天把头发盘起,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全文来源:中国文明网--郭方城名博解读]
郭方城,满族名门之后,辽宁义县名医郭恩泽之子,将军郭维城之堂弟,辽宁锦州人。郭维城(1912.8.21~1995.1.1),是张学良的红色机要秘书,刘少奇视线中的进步青年,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46年5月16日,郭维城将军率领我东北民主联军一个旅的兵力,以中长铁路护路队的名义开进呼伦贝尔,满洲里人民政权筹建也随之展开。1975年1月,郭维城担任铁道部副部长,1978年12月,出任铁道部部长,曾受毛泽东亲切接见。郭维城是解放满洲里的重要人物,其在国家计生委工作的女儿郭梅曾在三年前游览满洲里,对边城的科学发展赞叹不已。